一、大类
1.大类名称
土木类
2.大类培养目标
本大类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未来工程建设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以“强政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硬能力、重五育”为原则,培养具有鲜明中国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通识素养,以及掌握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力学和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完整,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相关领域注册工程师从业所需的理论和基本实践经验,能够胜任土木工程领域及与力学相关的其他工程领域的项目规划、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施工与管理工作,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人格健全,能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
3.大类平台课程
专业导论,电路原理A1,材料力学A1,数值计算,工程项目管理。
4.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65学分(理论课16学时/学分,实践课24学时/学分)
说明:第一学年学生共同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学年起则按学生所选择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要求学习相关课程。
5.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主要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化学实验、电路原理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实验教学课程学分数=课内总学时/24。
实践性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劳动与工程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教学周数/1.5。
7.毕业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按照武汉大学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例,修满本专业最低计划学分165,即可毕业;符合武汉大学授予学位条件,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毕业生能力为导向的各专业具体毕业要求见下文。
二、专业
l 工程力学
1.专业代码:080102
2.专业名称: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
3.专业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工程领域的需求,坚持武汉大学“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通识素养,以及人格健全、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领军人才。毕业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宽厚的力学基础理论、现代计算技术和实验技能,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能,能够在土木、水利、材料、机械、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从事设计、分析与管理工作,或者继续深造成为力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或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
4.以毕业生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毕业要求
本专业是工程科学的基础,以多元化培养模式为特色。其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土木、水电、机械、材料等广阔的工程领域,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工程力学专门知识以外,还熟悉掌握工程分析技术与大型工程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技术,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毕业生能够在相关工程领域中从事与力学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成为该工程领域中从事力学相关研发工作的高级专门工程技术人才。其二,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程力学的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力学专门知识和广阔的视野,经过进一步深造,成为力学学科前沿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科学研究型人才,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业研发部门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或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等工作。
5.专业必修课程
理论力学A2、材料力学A2、流体力学、分析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振动测试、实验力学、计算力学、断裂力学、塑性力学、数值分析与建模、认识实习、工程力学探索实践、生产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力学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数 | 学时数 | 修读 学期 | 备注 |
总学分 | 理论课学分 | 实践课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课学时 | 实践课学时 |
通识教育课程 12学分 | 通识必修课程6学分 | 必修 |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 2 | 2 | 0 | 32 | 32 | 0 | 1 | 1.所有学生必须修读《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 2.所有学生必须选修“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和“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课程,其中“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课程至少选修2学分。 3.所有学生必须至少修满12学分通识教育课程。 |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 2 | 2 | 0 | 32 | 32 | 0 | 2 |
中国精神导引 | 2 | 2 | 0 | 32 | 32 | 0 | 1 |
通识选修课程6学分 | 选修 |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模块 |
|
|
|
|
|
| / |
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模块 |
|
|
|
|
|
| / |
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模块 |
|
|
|
|
|
| / |
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模块 | 2 | 2 | 0 | 32 | 32 | 0 | / |
公共基础课程 70.5学分 | 公共基础必修课程65.5学分 | 必修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2.5 | 0.5 | 52 | 40 | 12 | 2 | 1.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四年制理、工、医科相关专业原则上至少60学分。 2.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制图、大学语文等,根据专业需要决定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和学分数。 3.“四史”教育模块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要求至少选修1门课程。 4.《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学期,按开课单位要求来设定。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2.5 | 0.5 | 52 | 40 | 12 | 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2.5 | 0.5 | 52 | 40 | 12 | 2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2.5 | 0.5 | 52 | 40 | 12 | 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3 | 0 | 48 | 48 | 0 | 4 |
形势与政策 | 2 | 2 | 0 | 32 | 32 | 0 | 1-4 |
体育 | 4 | 0 | 4 | 128 | 16 | 112 | 1-4 |
大学英语 | 6 | 6 | 0 | 96 | 96 | 0 | 1-2 |
军事理论与技能 | 4 | 2 | 2 | 200 | 32 | 168 | 1-2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 | 2 | 0.5 | 1.5 | 52 | 16 | 36 | 3-4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2 | 2 | 0 | 32 | 32 | 0 | 1-2 (三) |
国家安全教育 | 1 | 1 | 0 | 16 | 16 | 0 | 1 |
“四史”教育模块 | 1 | 1 | 0 | 16 | 16 | 0 | 1-2 |
高等数学B1 | 5 | 5 | 0 | 80 | 80 | 0 | 1 |
高等数学B2 | 5 | 5 | 0 | 80 | 80 | 0 | 2 |
线性代数A | 3 | 3 | 0 | 48 | 48 | 0 | 1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 3 | 3 | 0 | 48 | 48 | 0 | 2 |
工程制图1 | 2 | 2 | 0 | 32 | 32 | 0 | 1 |
工程制图2 | 1 | 1 | 0 | 16 | 16 | 0 | 2 |
工程制图3三 | 0.5 | 0.5 | 0 | 8 | 8 | 0 | 1-2 (三) |
大学物理B(上) | 3.5 | 3.5 | 0 | 56 | 56 | 0 | 2 |
大学物理B(下) | 3.5 | 3.5 | 0 | 56 | 56 | 0 |
|
大学物理实验 | 2 | 0 | 2 | 48 | 0 | 48 |
|
跨学院公共基础课程 5学分 | 必修 | 程序设计B | 3 | 2 | 1 | 56 | 32 | 24 | 1 | 跨学院公共基础课程为必修课程,具体必修课程门数及内容根据专业需要决定。 |
理论力学A1 | 2 | 2 | 0 | 32 | 32 | 0 | 2 |
|
|
|
|
|
|
|
|
|
|
|
|
|
|
|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数 | 学时数 | 修读 学期 | 备注 |
总 学 分 | 理论课学分 | 实践课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课学时 | 实践课学时 |
专业 教育 课程 82.5 学分 | 专业准出课程 | 工科试验班大类平台课4学分 | 必修 | 专业导论 | 1 | 0.5 | 0.5 | 20 | 8 | 12 | 1 |
|
电路原理A1 | 3 | 3 | 0 | 48 | 48 | 0 | 2 |
学院大类平台课程 6.5学分 | 必修 | 材料力学A1 | 2 | 2 | 0 | 32 | 32 | 0 | 3 | 1.专业教育课程要求四年制哲、经、法、文、史、管理、艺术学科相关专业原则上至多90学分,四年制理、工、医科相关专业原则上至多88学分,五年制工、医科相关专业原则上至多113学分。 2.大类平台课程由各学院根据大类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设置,同一大类各专业的平台必修课程必须相同,且不超过20学分。
|
数值计算 | 2.5 | 2.5 | 0 | 40 | 40 | 0 | 4 |
工程项目管理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专业核心课程 46.5 学分 |
| 电路原理实验三 | 0.5 |
| 0.5 | 12 | 0 | 12 | 2 |
理论力学A2 | 2 | 2 | 0 | 32 | 32 | 0 | 3 |
材料力学A2 | 3 | 2 | 1 | 56 | 32 | 24 | 3 |
流体力学 | 3 | 2.5 | 0.5 | 52 | 40 | 12 | 4 |
分析力学 | 2 | 2 | 0 | 32 | 32 | 0 | 4 |
结构力学 | 4 | 4 | 0 | 64 | 64 | 0 | 4 |
弹性力学 | 4 | 4 | 0 | 64 | 64 | 0 | 5 |
振动力学 | 3 | 3 | 0 | 48 | 48 | 0 | 5 |
振动测试 | 0.5 | 0 | 0.5 | 12 | 0 | 12 | 5 |
实验力学 | 3 | 2 | 1 | 56 | 32 | 24 | 5 |
计算力学 | 4 | 4 | 0 | 64 | 64 | 0 | 6 |
断裂力学 | 2 | 2 | 0 | 32 | 32 | 0 | 6 |
塑性力学 | 3 | 3 | 0 | 48 | 48 | 0 | 6 |
工程结构仿真 与分析创 | 2 | 1.5 | 0.5 | 36 | 24 | 12 | 7 |
认识实习三 | 0.5 | 0 | 0.5 | 12 | 0 | 12 | 4(三) |
工程力学探索实践I三创 | 1.5 | 1 | 0.5 | 28 | 16 | 12 | 4(三) |
工程力学探索实践II三创 | 1.5 | 0 | 1.5 | 36 | 0 | 36 | 6(三) |
智能机器人探索实践三创 | 1.5 | 0 | 1.5 | 36 | 0 | 36 | 6(三) |
生产与毕业实习三 | 1 | 0 | 1 | 24 | 0 | 24 | 6(三) |
毕业论文 | 6 | 0 | 6 | 144 | 0 | 144 | 8 |
专业选修课程 | 学院内选修课程12 学分 | 选修 | 板壳力学 | 2 | 2 | 0 | 32 | 32 | 0 | 6 |
|
复合材料力学 | 2 | 2 | 0 | 32 | 32 | 0 | 6 |
|
冲击动力学基础 | 2 | 2 | 0 | 32 | 32 | 0 | 7 |
|
智能材料力学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
张量分析 | 2 | 2 | 0 | 32 | 32 | 0 | 4 |
|
连续介质力学基础(双语) | 2 | 2 | 0 | 32 | 32 | 0 | 7 |
|
结构原理与智能设计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
跨学院 课程 13.5学分 | 选修 | 常微分方程 | 2 | 2 | 0 | 32 | 32 | 0 | 3 | 必选 |
数理方程 | 2 | 2 | 0 | 32 | 32 | 0 | 4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 2 | 2 | 0 | 32 | 32 | 0 | 5 |
学生自主选择 |
毕业应取得总学分:165分 总学时:3052学时 理论教学: 138.5×16+16(体育)=2232 实践教学: 20.5×24+112(体育)+168(军事理论与技能)=772 国情教育:3/1.5×24=48 | 其中: 通识教育课程学分12,占总学分的7.3% 公共基础课程学分70.5,占总学分的42.7% 专业教育课程学分82.5,占总学分的50% 实践教学学分26.5,占总学分的16.1% (实践教学学时820,占总学时的26.9%) 选修课程学分33,占总学分的17.7% (选修课程学时540,占总学时的19.2%) 国情教育与社会实践为3周,不列入课程,不计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论)2.5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2.5学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