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暑期夏令营营员对学院各专业的了解,学院邀请各系优秀在校研究生为暑期夏令营营员做线上学术报告,欢迎营员和感兴趣的在校研究生参加交流。
一、工程力学系
主持人:黄国友 副教授
报告人:王琨(2022级博士生)、陈炼雄(2021级博士生)、李新月(2020级硕士生)
报告时间:2022年7月3日上午8:30-9:3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报告题目:光聚合过程材料力学行为演化研究
报告摘要:
光聚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表面涂层、3D打印、微纳制造、牙齿修复等领域。光聚合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在短短几十秒甚至几秒内,液体溶液迅速转化为固体聚合物,材料的力学行为产生显著变化。为研究光聚合反应过程中力学行为的演化,课题组搭建了集悬臂梁/近红外光谱/热电偶于一体的多参数耦合测试平台,实现了对光聚合反应中聚合收缩、收缩应力、聚合动态和温度的实时耦合测试(测试频率可达10Hz)。在理论模型方面,采用一阶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确定材料光聚合反应的聚合动态;建立四元件粘弹性材料演化模型,确定材料光聚合过程中力学参量的演变;基于三维Hookean定律,建立光聚合过程中材料收缩应力的演化模型,实现对不同材料,不同形状,不同刚度条件下收缩应力的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表明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光聚合过程中材料力学行为的演化。该耦合测试平台及理论模型为研究光聚合反应提供有力指导,也可扩展到其他聚合方式的聚合材料。
报告人简介:
王琨,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中国)集团有限公司2022级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实验固体力学。自本科期间开始,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Small,领域内著名期刊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Dental Materials、Polymer Testing、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及力学类核心期刊《实验力学》上累计发表论文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两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一等学业奖学金。
报告题目:多孔结构宏微观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报告摘要:
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梯度非随机(箱型和X型)和随机(三角型和维诺型)晶格结构多尺度优化设计方法。在微观尺度上,通过晶格微结构骨架的符号距离函数生成几何构型,并基于数值均匀化方法,计算微结构宏观等效弹性张量,再通过最佳投影方法将其近似为各向同性,同时研究了微观结构尺寸效应。在宏观尺度上,发展了一种无惩罚优化方法,用于计算晶格结构的相对密度分布,基于优化密度分布构建了晶格结构的全尺度几何构型。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和实验测试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课题克服了传统规则晶格结构由于单胞各向异性引起的缺陷和载荷敏感性等问题,并解决了相邻微结构连接性问题,可直接应用于工程结构的轻量化设计中。
报告人简介:
陈炼雄,男,中共党员,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中国)集团有限公司2021级博士研究生,固体力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结构优化,发表3篇SCI论文,授权一项发明专利。曾获武汉大学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武汉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报告题目:美洲螯龙虾中生物杂交螺旋复合材料的抗损伤机制研究
报告摘要:
创新性提出了一种更精细化的仿生杂交螺旋复合材料结构。典型的扭曲层状结构是龙虾外骨骼抵御冲击损伤和穿透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在外骨骼中的外表皮和内表皮可以观察到两种不同俯仰角度和厚度的螺旋结构。杂化螺旋结构的演化机制比单一螺旋结构的演化机制更值得研究。从生物角质层的复杂结构中汲取灵感,分别考虑受压区和张力区,充分发挥其功能。通过引入两个俯仰角和铺层厚度来再现甲壳类外骨骼的杂交螺旋结构得出了仿生结构需要平衡内表皮提供的保护功能和外表皮提供的承载性能。在分析了设计参数与性能之间的定性关系发现角度的减小和层厚的增加会导致冲击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增加和剩余强度的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多机制协同的混合仿生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报告人简介:
李新月,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中国)集团有限公司2020级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力学与仿生。从本科毕设开始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2020-2022年期间在复合材料结构领域主流期刊Composites Part A、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Extreme Mechanics Letters发表学术论文3篇,曾获得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二、建筑工程系
主持人:邹良浩 副教授
报告人:王叹(2019级博士生)、李发平(2019级博士生)、庄维坦(2019级博士生)
报告时间:2022年7月3日上午9:30-10:3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报告题目: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随机温度场与高温承载力理论研究
报告摘要:
相较于普通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 具超高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的特点,但其延性较差且易高温爆裂,将其灌入钢管形成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UHPCFST),则可有效地解决了UHPC 延性较差和高温易爆裂的缺陷,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强度和韧性,最大限度的发挥UHPC 的优势。由于UHPC 的组分和普通混凝土存在明显差异,其常温力学性能高温热工及力学参数劣化规律等均与普通混凝土明显不同势必导致 UHPCFST 的抗火性能有别于普通钢管混凝土,因此相关的防火规定不能简单直接套用。目前关于UHPC 高温性能的演化规律和劣化机理、以及钢管约束下UHPCFST构件的高温失效机制都尚未解决。为此,本文以试验、数值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UHPCFST的高温劣化机理与失效机制。
报告人简介:
王叹,男,中共党员,2019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管混凝土抗火。累计发表9篇科技论文, 其中4篇1区SCI、2篇2区SCI、1篇3区SCI、一篇EI论文、一篇中文核心论文,其中5篇SCI论文为第一作者,其余为导师一作,本人第二作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曾获得武汉大学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获得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报告题目:高延性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制备及其增强机理研究
报告摘要:
本研究制备一种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构成的三维无定型网状结构高延性地聚合物。制备高延性地聚合物的极限拉伸应变为7%~9%,平均裂缝宽度为20~50um,抗压强度为40~50MPa、抗拉强度为4~5MPa。该高延性地聚合物具有优越的氯离子固化能力,将其作为加固材料的同时兼作防腐材料,并与高强性的FRP相结合,形成高延性地聚合物/FRP网格加固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技术,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实现高效修复、受力性能提升和阻止钢筋再次锈蚀的多重效果。
报告人简介:
李发平,男,汉族,中共党员,201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延性粉煤灰基地聚合物混凝土研发及其结构加固研究。累计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4.224)、《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IF=7.693)中科院Top期刊等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其中获授权1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创新专项重大项目、武汉市基础前沿项目等5项。曾荣获“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第五届湖北省“长江学子”创新奖,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累计四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报告题目:微观力学对含石灰石粉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动态性能的影响
报告摘要:
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可持续性,石灰石粉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石灰石粉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改变界面过渡区C-S-H特性和孔隙结构,进而影响UHPC宏观冲击行为。本文通过宏微观多尺度研究,揭示了UHPC的微观力学与动态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掺入适量的石灰石粉可以优化孔结构,提高界面过渡区中高密度C-S-H和超高密度C-S-H的比例, C-S-H密度越高,钢纤维基体粘结力越强,动态抗冲击性能越好。此外,提出了石灰石粉提升界面过渡区性能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推动含石灰石粉UHPC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
庄维坦,男,2019级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超高性能混凝土动态冲击性能。已发表SCI论文2篇,在投SCI论文1篇(返修二审中),其中一篇发表在水泥基材料权威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中科院一区,IF:9.930)。一篇论文投稿在复合材料领域权威期刊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中科院一区,IF:11.322)(返修二审中)。
三、工程管理系
主持人:杨琳 副教授
报告人:唐圆(2020级硕士生)、胡昕冉(2019级硕士生)、杨兰兰(2019级硕士生)
报告时间:2022年7月3日上午10:30-11:3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报告题目:邻避工程冲突社交媒体的公众辟谣行为研究
报告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对邻避工程负外部性的担忧导致了谣言的广泛传播,放大了邻避冲突的影响,加剧邻避工程建设难度大的问题。本研究以情境危机沟通理论为基础,探究邻避冲突事件中社交媒体多元主体辟谣行为的特征和效果,有效防治网络谣言的潜在危害。以新浪微博为平台,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2014年茂名PX工程冲突的相关博文,运用内容分析和曲线拟合等方法进行用户分布、语义分析及情绪分析。研究表明:(1)微博多元用户主体中,普通个人和精英是邻避冲突事件中网络辟谣的主力军,自媒体和新闻机构扮演领头羊角色;(2)个人和精英发布的原创辟谣微博效果较好;(3)普通个人虽通过积极评论对他人谣言努力辟谣,但其辟谣行为常因未能提供足够证据或使用不恰当辟谣策略而效果不佳。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重大邻避工程决策机制及其在社交媒体辟谣策略提供政策参考。
报告人简介:
唐圆,女,中共党员,2020级工程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社会学。现已发表SSCI论文1篇(中科院二区Top),中文科技核心论文1篇,国内学术会议论文1篇。获2021年度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党员、2021年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
报告题目:学术论文写作及学习工具分享
报告摘要:
报告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讨论: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如何将研究成果输出为论文,如何高效修改论文,如何保证学习效率?科研工作是锻炼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解决各路难题的核心是强化个人的问题意识,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向外输出解决的过程和成果。本报告贯穿问题意识,重在分享以下学习经验:“研究写作不分家”包括四个过程,即定题、破题、解题思路、和写作;“整理投稿不马虎”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文献、文件、数据和投稿要求;以及“文献综述是基石,问题贡献要分清,论文修改有计划,学习习惯要培养”等内容。
报告人简介:
胡昕冉,女,共青团员,2019级工程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为复杂项目管理和BIM绩效管理,已发表2篇中文核心、2篇EI论文、1篇SCI论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书籍编撰3本、教改项目1项、国内外学术会议8次,曾获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武汉大学优秀助教等荣誉。
报告题目:场景驱动的工程项目管理智能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报告摘要:
全寿命周期工程管理平台对实现智能建造至关重要,且工程领域信息分散庞杂,项目数据难以沉淀归档;项目参与方众多且跨区域、跨单位,沟通协作难;垂直领域使用的软件种类繁多,模型统一集成难等等,BIM协同平台、BIM开放平台、工程项目管理平台等为解决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工程项目管理决策的技术难题包括了:决策主体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指标关键数据来源和结构复杂;高效精准的文本数据处理匮乏;决策支持算法场景可迁移性差;内嵌决策支持模型可解释性低等一系列问题,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实现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平台的关键。
报告人简介:
杨兰兰,女,中共党员,2019级工程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可持续建材优选、大群体决策支持模型的构建、不确定语言信息表征等。现已发表SCI一区TOP期刊论文2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一项,曾获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四、岩土与道桥系
主持人:郑烨炜 教授
报告人:许婧璟(2020级博士生)、蔺建国(2020级博士生)、李孟熠(2020级博士生)
报告时间:2022年7月3日下午14:30-15:3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报告题目:复杂条件下岩体破裂机制及高性能智能仿真软件开发
报告摘要:
课题组自主研发了微观岩石力学实验平台和精确矿物晶体仿真算法。基于实验平台,揭示了高地应力、高地温、水软化作用下岩石矿物颗粒和胶结物界面强度劣化规律和微裂隙萌生、扩展和贯通规律,及其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基于精确矿物晶体仿真算法建立了岩土宏细观关联性,从微裂隙尺度建立了统一的多物理场作用下岩体裂隙变形和渗透率演变模型。同时,该方法对岩样的大小和形状没有要求,解决了断层破碎带钻孔取芯难的工程问题,适用于断层带破碎岩芯和深部储层钻井岩屑的力学参数测量,并为研究太空岩体力学性质提供了技术支持:测定小尺寸火星陨石(NWA12504)、月球陨石(NWA13788)和小行星陨石(NWA13618)的力学性质。相关研究工作为解决地热开采、边坡滑移、太空采矿等工程问题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报告人简介:
许婧璟,女,2020级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观岩石力学实验及微细观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累计发表3篇SCI论文及3篇EI论文,以一作/通讯/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发表4篇论文(2篇SCI,2篇EI),2篇一作/通讯作者SCI论文在投。曾参加2018年及2019年国际会议美国地球物理年会AGU,并做1次口头报告,获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二等奖等荣誉。
报告题目:膨胀土边坡加固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
膨胀土灾害是一类特殊岩土灾害,边坡滑动是膨胀土灾害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防渗保湿”“治本消胀”“刚性支挡”“以柔制胀”和“刚柔并济”5 种治理原则,对膨胀土边坡加固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 对于膨胀土边坡采用单纯的“刚性支挡”并不具有经济性和合理性;2) “治本消胀”体现了“治病要治根”的理念,但现有技术存在不足。新的化学、生物改性技术方兴未艾,但多处于研究阶段,其实用性有待检验;3) 土工合成材料丰富和拓展了膨胀土边坡加固技术,基于“防渗保湿”“以柔制胀”“刚柔相济”的理念,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膨胀土边坡防护、加筋、支挡等,总体效果好,经济成本低。
报告人简介:
蔺建国,男, 2020级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饱和土力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3篇(包含通讯作者/导师第一,学生第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获评“武汉大学研究生励志之星提名奖”、“武汉大学军运会志愿服务突出贡献个人”、“武汉市优秀志愿者”、“武汉大学优秀助教”及 “土建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等荣誉称号。
报告题目:热水力耦合作用下深部岩体宏细观力学响应分析
报告摘要: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高放核废料处置问题备受关注。深地质处置方式是目前普遍接受且技术可行的核废料处置方案,处置库由天然屏障和工程屏障双重屏障所组成。深部岩体作为一道重要的天然屏障,承受着热荷载、地下水流、构造应力的共同耦合作用,将发生对扰动的复杂响应,进而影响核废料处置库的整体稳定性。同时由于岩体内部结构、矿物组分等的不同,对扰动所表现出的响应行为不同,损伤破裂机理复杂。因此,综合考虑深部岩体不同的工程性状,研究其在热水力耦合作用下岩体响应的规律及机理,对于高放核废料处置库的工程设计及稳定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实验及模拟方法深入探究热水力耦合作用下深部岩体力学行为及细观损伤破坏机理,建立了量化岩体细观结构和热水力耦合作用对宏观力学性质影响的评价体系,对于高放核废料处置库的工程设计及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告人简介:
李孟熠,女,中共党员,2020级岩土工程专业博士生,师从吴志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场耦合岩土体宏细观力学特性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岩石力学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4篇,其中EI论文1篇,SCI论文3篇(1篇1区TOP,2篇2区),国际会议论文2篇,并做汇报2次。参与国家自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川藏铁路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专项项目及岩石多场耦合作用破坏分析课题项目。曾获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大学三好学生、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武汉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第九届能源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最佳口头汇报、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等荣誉。
五、市政工程系
主持人:薛英文 副教授
报告人:邓佳(2019级博士生)、王斌(2021级博士生)、史丹汀(2018级博士生)
报告时间:2022年7月3日下午15:30—16:3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报告题目:水中镍基材料催化产生原子氢还原三氯乙烯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报告摘要:
三氯乙烯作为一种常见的氯代有机溶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当中。然而,由于人们的不当储存和肆意排放,大量的三氯乙烯进入自然水体。三氯乙烯具有生物毒性和“三致”作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传统双金属还原体系和电化学还原体系对于三氯乙烯的脱氯还原效率较低,成本极高,并且会产生有毒有害的中间产物。本课题组基于过渡金属的催化性质,研发了新型镍基双金属材料和自活化镍基电极,并将其应用于三氯乙烯的还原。结果显示,三氯乙烯被镍基材料高效转化为可二次回收利用的乙烯和乙烷气体,并且在还原脱氯过程中不会释放有毒的中间产物,处理成本大幅下降。课题组利用多维度表征手段揭示了镍基材料的电子转移和活性氢催化等相关机理,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业废水的处理当中。本项研究为工业废水的“绿色-无害化”处理以及“碳中和-碳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
报告人简介:
邓佳,男,中共党员,2019级能源与环保工程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处理纳米材料及卤代污染物去除,已发表包括Water Research、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在内的SCI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一区top期刊5篇)。获得“第十四届湖北省给水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研究生二等奖学金,研究生男子篮球赛冠军(最佳运动员)等荣誉。
报告题目:复合功能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
生物基复合材料在污水处理中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课题组针对由磷酸盐积累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开发了镧交联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材料。通过海藻酸钠与金属镧的离子交联过程,实现了同步凝胶化和镧引入,制备得到的凝胶球对水中磷酸盐表现出优良的吸附性能。同时,为提升水凝胶的机械强度以提升其实用性,在该凝胶体系中掺入了低成本的粘土材料,在提升凝胶强度低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吸附容量。由此得到的复合凝胶球在高效去除和固定水中磷酸盐方面表现出较为优越的性能,可以用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通过包埋改性、表面功能化和原位造孔等手段可以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功能凝胶,因而在污水处理中表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
报告人简介:
王斌,市政工程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处理功能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多次获评为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获得于刚宋晓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目前在CEJ, JHM, SPT, JCLP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一作四篇。
报告题目: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膜蒸馏浸润机制研究
报告摘要:
课题组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应用于膜蒸馏(MD)中浸润的观测及其动力学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第一次实现了微米级尺度下对于膜浸润的原位在线无损观测,展示了两种主要的膜浸润——表面活性剂诱导的膜浸润和无机盐结垢诱导的膜浸润的过程,揭示了膜浸润的动力学过程及机理。表面活性剂诱导的浸润是由表面活性剂转移到浸润前沿三线接触线之前的未润湿膜孔上引起的,浸润速率受限于表面活性剂吸附和传输之间的竞争。无机盐结垢诱导的膜浸润可以分为难溶盐和易溶盐诱导两种:对于难溶盐类,主要通过晶体定向生长挤压破坏膜孔结构导致浸润;而易溶盐类在极化作用的驱使下,在浸润前沿拥有更高的结晶潜力,晶体像一座“水桥”将进料液引入膜孔导致浸润,而远离浸润前沿的晶体又在溶液中重新溶解,补足因晶体析出而降低的溶质浓度,结晶速率受限于膜孔内部溶质的传输。对于润湿过程的关键步骤的确定有助于开发相应的膜浸润控制方法,为膜蒸馏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也为高盐废水处理、废水“零排放”、油水分离、海水淡化等水处理领域提供更多的工艺选择。
报告人简介:
史丹汀,2018级博士生(直博),在邵森林老师的指导下从事膜法处理水工艺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发表论文7篇,其中以一作分别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和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各发表1篇,另有一篇一作论文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大修。曾获得2020年国家奖学金和武汉大学学业奖学金,及第一届城镇水务行业博士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7月2日